时光的年轮赋予了下管“千年古镇”的称号,在这耕读的“千年”,无数人和故事在这片文化的沃土间上演。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三则下管感人至深的好学故事。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下管先人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,更传递了耕读文化的深厚底蕴。
竹篾点灯
在明万历年间,徐良栋出身贫寒,却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。家中买不起灯油,他便用毛竹劈成篾片,制成火把照明读书。父亲心疼儿子,却无计可施。直到发现乌柏子可兑换清油,徐良栋才在油灯下安心读书。年关来临,徐良栋家中没有搡年糕的条件,晚上只能空着肚子在灯下挥笔做文章,邻居婶婶看他好学,就分给了他四块年糕,想不到他太过认真,竟直接拿墨水当酱油沾年糕,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,徐良栋对读书的痴迷可见一斑。他的勤奋和坚持,最终让他一举考中进士,成为南京刑部主事、四川按察使,为后人树立了清官的楷模。
牛角挂书
五月南风吹拂,管溪西山之麓飘起几缕炊烟,又有随风飘荡的香油郁芳四处弥漫,这是农户油坊在榨油了。
在榨油的油坊里,牧童张振元,在牛背上遨游书海。他一边放牧,一边读书,从《红楼梦》到《三国演义》,再到世界名著《静静的顿河》,他的阅读范围广泛而深入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投身教育事业,从农会工作到小学教师,再到宁波师范学院深造,他的自学成才之路充满了坚持和奋斗。晚年的他,依然耕读不辍,乐在其中。
惜字篓
下管传统的耕读文化,一直承传对文化和文字非常敬崇爱惜的态度,决不允许有任何轻薄与随意糟蹋的行为。下管一般读书人家和私塾学堂,都挂有一只"惜字篓",写过字的纸屑、片页只字,都不得随便抛弃,必须收集到"惜字篓"。下管的街上和主要路口也都挂有"惜字篓",并专门有一位老人前街后弄捡拾"字纸",收集起来,不让践踏。收集起来的"字纸",必须送去专门的火炉焚烧。处理"字纸"的焚烧炉有两个,一个设在黄金蓬,一个设在檀燕山,焚烧时的态度是很虔诚的,并且每年一次,要在焚烧"字纸"的炉前祭拜孔夫子。
这三则好学故事,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管溪耕读文化的魅力和力量。无论是徐良栋的竹篾点灯,还是张振元的牛角挂书,亦或是下管的惜字篓,都传递着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,对文化的传承和尊重。
(转自微信公众号醉美下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