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百万农宅,享田园生活!咨询热线:0575-89297715

首页 > > 陈溪的气质

陈溪的气质

更新时间:2023-02-23

作者简介:胡圣宇,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。多篇作品发表在《浙江日报》、《浙江散文》、《绍兴日报》、《绍兴晚报》等报刊杂志。

    

    四明山横亘在浙东大地上,山峦起伏犹如驱羊之势,浩浩荡荡一路向北,到了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,宛若弯起一只臂膀拥住了一片浅山谷地。

  水以溪流的方式,发源于四明大岚,从夏家岭由东南向西北蜿蜒流淌在虞南大地上,如一条玉带,串起一个一个的村庄,这个以山为屏、以水为脉的江南山水之乡,就是上虞陈溪乡。

  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,民风淳朴、安静祥和。这方土地上,人们春播秋种,繁衍生息,将根和灵魂深藏在这块坚实而又神圣的土地上。

1677117519336465.jpg

  冬日,山村的节奏更加缓慢了。因其缓慢,山村才显得格外从容、安祥。山环水绕之处,蜷着合眼微憩的村庄,那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宁静。禅意的滋味,就在这宁静中一点点晕染开来,墨韵轻盈灵动,柔润中带着浓浓古意,洇成了一幅写意山水画。

  陈溪,就是那画意中的江南风情小镇,像一个隐者,在大山深处遗世独立,闪烁着低调的光芒。

  东汉时期,得道高僧于吉,在陈溪太平山筑石屋炼丹,并著书《太平经》一百七十卷。一缕精神的烟云,从此间的林泉烟霞中氤氲而出,穿越时空的阻隔,弥散在后世众多典籍文章的册页和字行之间。

  奇山秀水吸引了无数道家方士慕名而来,葛洪、杜京灿、陶弘景、徐子麟等或隐居或寻访,无不引吭高歌,为太平山写了大量诗篇。太平山,被道家视为仙山,是浙东地区著名的道家圣地。

  陶弘景在《答谢中书书》盛赞陈溪,曰: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两岸石壁,五色交辉。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,实是欲界之仙都。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”遥想一千六百年前,陶弘景在这里极目远眺,只见青山延绵,溪水潺潺,鱼在水中悠游。青林翠竹间,鸟兽成群。“但闻鸡犬声,茅茨不见人”,心境得到极大的放松,到了物我两忘的禅境。

  这是一种怀抱自然的隐逸,隐得安然,隐得彻底。太平山村口有一残碑,清晰可见“林下一人”四个大字。据传明朝礼部主事上虞人徐观复因对魏忠贤横行朝野不满,决定辞职还乡,陪着他年迈的母亲,隐居在太平山下,自命“林下一人”。当时户部尚书郑三俊敬重他的为人,题写“林下一人”四字。徐观复去世后,后人将石牌坊立在了这溪谷环绕、与世无争的小山村里。

  来来往往在时光里的人,赋予了陈溪无限的诗情画意。他们带着清高的灵魂遁入了青山秀水,在这里筑舍隐居,那些汲汲以求的功名利禄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分量。他们粗茶淡饭,躬耕田野,过着心静知足的生活。

  千百年来,陈溪就是在这种文化熏染中,开出了朵朵莲花。诚实待人,乐善好施是山里人基本的为人之道。人们过着淡泊、清静的生活,形成了崇尚自然、顺从自然的审美价值。他们守望者这块土地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不慌不忙地在这里生活着。

1677117616928625.jpg

1677117634374505.jpg

▲太平山村


 

  冬日,大大小小的山头,竹子依然刚劲挺拔,层层叠叠的绿挤满每个山头,溢满每个山窝,连成一片绿的海洋,无处不让人感到绿得令人心旷神怡。一幢幢房子依山傍水而筑,若隐若现地镶嵌在凝翠吐绿的山峦层林之中。在这绿色中,听着叮叮咚咚的溪涧水声,仿佛自己来到世外桃源,忘记暂时的尘世纷忧和烦恼。

  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王导、王羲之的后裔,屐痕处处,寄情山水。在悠游林泉寻幽探奇中,发现陈溪山水清奇,土地肥沃。他们就在这里安家落户,归隐于陈溪山水间。四明山奔流而来的溪水,滋养着“生畈十里王”的乡居人生,王氏家族在陈溪根深叶茂。

  王阳明的到来,让陈溪山水增添更多迷人的色彩,也因此厚重了许多。

  明正德癸酉夏(1513年),大儒王阳明携妹夫徐爱等人入四明山,开启了“浙东游学之旅”。他们由白水冲迂回西行前往达溪。阳明先生曰:“吾远族居也,往焉。”于是越大岭,经下管,循溪而上,抵达达溪溪口,只见祖居前两溪汇流,“泉石冲激,溪山环折,如凤翔龙盘,势暌而情丽”。阳明先生和弟子们濯溪枕石,赋诗唱和。在石笋钓台处,看到双峰依山傍溪,拔地而起,酷似破土而出的春笋。不禁有感而发,吟诗云:“云根奇怪起双峰,惯历风霜几万冬。春去已无斑箨落,雨余唯见碧苔封。不随众卉生枝节,却笑繁花惹蝶蜂。借使放梢成翠竹,等闲应得化虬龙”。

  他们在陈溪山水间自由行走,逗留了三天两晚,提出了“知乐知学,非乐非学”的感悟。阳明先生钟情于自然,对自然山水有着极大的热爱。畅游山水之间,感受大自然的美妙。“谈我平生无一好,独于泉石尚多求”,王阳明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,感悟自然的生生不息,体验洒脱自得的人生乐趣。

  王阳明先生赋予了陈溪一种特殊的气质。陈溪百姓潜移默化中传承着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,“心中有良知,行为有担当”,是浸润到陈溪百姓骨子里的素养。每个人都在默默地守望着这种价值观,尽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。这正是对“知行合一”的最好诠释。这种气质,使陈溪在时间的洪流中依然保持本真。

1677117706483591.jpg

1677117729254360.jpg

▲陈溪山水

 

  “虞南山水胜景,陈溪为其精华”。这里的山是绿色的,行走在山间,便沉浸在了一片郁郁葱葱之中。这里的水是绿色的,雪花潭、黑龙潭等山涧溪潭,曲径通幽,秀美别致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留下无数奇伟瑰丽的杰作。

  绿色美景中,那一抹鲜艳的红色,对陈溪来说,不仅是一种底色,更代表着山里人不屈不挠、大气凛然精神气质。陈溪,是一片红色的沃土,在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里谱写了光辉篇章。

  抗日战争时期,陈溪是浙东根据地之一的虞南抗日根据地。在残酷的战争年代,勤劳淳朴、爱憎分明的陈溪人民,胸怀国仇家恨、民族正义,广泛开展抗日救国宣传,开展武装斗争和支前活动。

  19452月,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根据华东战事的需要,利用陈溪偏僻的地域优势和优良的群众基础,在陈溪及周边地区开辟了后勤基地,设立“九厂两院”,即抗币粮票印刷厂、翻砂厂、军械厂、皮革厂、弹花厂、织布厂、印染厂、被服厂、鞋底厂和新四军医院、浙东鲁迅学院。在陈溪口茶厂设立后勤大队部,统一领导“九厂二院”的工作。

  在浙东新四军后勤基地纪念馆,一个不起眼陈列柜中,放着一盏装着玻璃罩的煤油灯。想当年有多少盏这样的油灯,照亮了陈溪的山山水水。油灯下,游击队员夜学《共产党宣言》,照亮了一颗颗火红的心。

  玻璃橱窗里,摆放着一双普普通通的草鞋,那是用陈溪山里的箬壳稻草编织的,结实的鞋底还留有老区的泥香。多少革命战士穿着这样的草鞋,雄赳赳、气昂昂奔赴战场,出生入死,浴血奋战,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捍卫祖国母亲的尊严。

  陈溪,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,留下了一抹抹鲜艳的红色。这抹红色,延续着先辈们的革命理想,已经融入陈溪人的血脉之中,激荡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奋斗的豪情。

  梭罗说:“人类需要的是一个纯净的自然,一个与人类和谐共生的自然。”这种自然,我们在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中不知不觉就丢失了。现代社会充满了矛盾,我们忙忙碌碌,被功名利禄所束缚,烦恼如杂草丛生。慢慢地,我们开始怀念从前的那个质朴的时代,对曾经安逸恬静的家园生活念念不忘。而陈溪,就是一个慰籍浮躁现代人的心灵驿站。在陈溪山水间,你可以放慢匆匆的脚步,坐下来听蛙鸣蝉唱,看云卷云舒,细细地感悟“致良知”、“知行合一”的精髓,在烟霞最深处体验“林下一人”的妙处。不经意间邂逅一种不期而遇的宁静闲适,疲惫的身心因此得到了释放。

1677117837688981.jpg

如果你在城市倦了、累了,不妨到陈溪安逸地小住几天,体味不一样的慢生活,让自己的心慢下来、沉静下来,然后轻装前行。

(转自微信公众号仙山秀水 竹隐陈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