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,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一曲《梁祝》断人肠,自东晋始,梁祝故事就在民间流传,被誉为千古爱情绝唱,这场被称为“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”的旷世奇缘,就起源于丰惠镇祝家庄村。
“上虞县,祝家庄,玉水河边,有一个祝英台,才貌双全……”这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的开场白,字字珠玑给祝家庄村镶嵌了一道浪漫而温暖的金色,也赋予了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特定的时空和耐人寻味的开篇。
史书记载,梁祝完整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代张读的《宣志室》中,书上写道:“英台,上虞祝氏女,伪为男装游学,与会稽梁山伯者,同肄业。山伯,字处仁。祝先归,二年山伯访之,方知其为女子,怅然如有所失。其告父母为聘,而祝氏已字(事)马氏子矣。山伯后为郭令,病死葬城西。祝适马氏,舟过墓所,风涛不能进。问知有山伯墓,祝登号锄,地忽自裂陷,祝氏遂并埋焉。”
蝴蝶翩跹,摇曳着多少人的爱情向往;玉水河畔,至今吟唱着梁祝传说古韵。
祝家庄村的玉水河不仅自然景色优美,更是贯穿在梁祝传说整个故事中。据传,祝英台小时候经常在河边玩耍,不小心将随身玉佩掉入河中,河水顿时碧绿如玉,因此称为玉水河。
上接杭甬古运河下通宁波,当年祝英台男扮女装赴杭求学,就是从这个河埠头上船的。
据考古发掘和当地村民的代代相传,当年祝府是一座99间走马楼的大宅院和另有一座约700平方米的花园,在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中均已被毁。
花园遗址村民俗称“花地”,相传花园中有假山、池塘、石榴、云柏等景物,还有两棵可两人合抱的金桂、银桂。
现花园与宅院两侧不远处尚存祝氏祖堂和井孔洞,村内所遗不少精雕细刻的石质构件,虽经风雨剥蚀,仍显露着当年精美的风采。
祝家井孔洞相传原是祝府后花园的一口井,可惜,当年偌大的祝氏府邸在太平天国战火中焚毁,最后只留下这一口井,流转千年,见证着祝氏府邸的兴衰。
走在玉水河畔,仿佛就能感受到那份古老而深沉的历史底蕴,仿佛能听到轻轻吟唱的古老传说。
如今的祝府,是根据张读《宣室志》中确定的祝英台栖身之地而修建打造的。正在江南夏日的绿肥红瘦时,不如走进祝府,一同重温梁祝的绝美爱情。
背倚风亭山,面朝玉水河,站在祝府门口,居高临下,视野开阔,祝家庄的旖旎风光尽收眼底。
走进大门,眼前这一进叫仪门,也就是“礼仪之门”的意思。在古代,有身份人家的院落才会设有仪门,仪门平常是不开的,有重大活动,迎送贵宾的时候才打开。墙上“仁孝贤诚”四个字,相传是祝家的家训。
只见白墙黛瓦、游廊回旋,缀以亭台楼榭等园林建筑,整体风格古朴典雅,园林绿化栽植也竭尽烘托江南古典园林气氛之能事。
好一座大气豪华的府邸,假山时隐时现。一阵微风掠过,芭蕉轻摇,像是环佩叮咚。
英台楼是祝家庄的建筑核心,是一幢木制二层的三间小楼。门窗都镌刻着古色古香的花纹,大气精致。
梁祝中最为动人心魄的场景——“楼台会”便发生在英台楼。
看到戏台,耳畔响起的是儿时听过的越剧,不仅重新感受到了童年时的那份纯真,也体会到了那一份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的忠贞爱意。
彩虹万里百花开,花间蝴蝶成双对;千年万代不分开,梁山伯与祝英台。
小时候,一知半解地听着长辈念叨着梁祝化蝶的凄美爱情故事。看着连环画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飞舞的画面,也只有痴痴地感叹“哇多好看的蝴蝶呀”。殊不知,多年后,再次走访祝府,却别是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,挥散不去。
飘飘闲戏白鸥水
栩栩梦游蝴蝶春
一片山清水秀,一段化蝶传奇
......
在寻常日子里
来祝家庄邂逅绝美爱情
(转自今日上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