挑百万农宅,享田园生活!咨询热线:0575-89297715

首页 > 丁宅 > 陶弘景妙笔夸陈溪

陶弘景妙笔夸陈溪

更新时间:2018-06-20

15489558_174969.jpg

大约在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南朝时期,有一位名士陶弘景,对上虞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不了情和不解缘。

清《上虞县志校续》载:“陶弘(宏)景(456536),字通明,南朝丹阳秣陵(今南京市句容县)人。10岁得葛稚川(洪)《神仙传》,便有养生之志。年81卒,谥贞白先生。邑南有象鼻洞,下有川白钓川,常垂钓其上。”象鼻洞在今上虞市陈溪乡,可见他曾在那里隐居过。

陶弘景出身官宦人家,是一位儒、道兼通的大学问家,一生著作很多。20岁为皇家子弟侍读。后隐居茅山,梁武帝常问政于他,因有“山中宰相”之称。

陶十分了解上虞,对上虞谢家后人情谊深厚。他曾有终身隐居上虞的心愿,可惜未能如愿,深以为憾。


上虞之出名,首先缘于谢安“东山再起”。六朝时期,谢安、谢玄、谢灵运等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。其次是上虞风光好,当时南乡辖属始宁县,境内6条支流,构成“千岩竞秀,万壑争流”景观;这里土地肥沃,地广人稀,著名的王、谢大族建有偌大的庄园。谢玄、谢灵运祖孙的“始宁墅”更是闻名于世。再者,上虞又是道家炼丹修道的福地。汉魏伯阳、于吉、梅福、葛玄(仙翁),晋葛洪,南朝齐杜京灿等都在这里修炼授徒。葛玄的从孙葛洪作《神仙传》、《抱朴子》,被陶奉为“圣经”。原来他们都是句容人,陶亦自称“邦家末班”——家乡的晚辈学生。

 

陶弘景学识渊博,交游广泛,长期在京师(南京市)生活,对历代谢族经国之才、隐逸之风、翰墨之美十分景仰,并与其中当世者结为深交。他与谢瀹、谢览父子就是这样。“齐梁间,侯王公卿从先生授业者数百人,一皆拒绝,唯徐勉、江淹、沈约(《宋书》作者)、谢瀹、谢览、谢举父子三人……提引不已。”先生独奇谢览。览年少,自疑寿不永,先生曰:“我在此,不使君子如此也。”①因其有养生之方,可不使谢览担忧,可见他们情谊之深。

 

陶弘景不仅对上虞很有感情,其实他早有隐居上虞的心愿。齐永明九年(491),他给堂兄的一封信中说:“昔仕宦必期四十左右作尚书郎,出为浙东一好名县,粗得山水,便投簪高迈……”②意思是说当年做官,预计到四十岁时做个“尚书郎”,然后可以外放到浙东,挑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好县当个县令什么的,然后辞官在那里隐居下来。谁知却因种种原因,那年36岁,还只做了一个“奉朝请”。看来计划难以实现,到第二年才请辞官职,到家乡茅山隐居去了。

上文所指“浙东一好名县”即是浙东上虞。

原来六朝时期,会籍郡辖10个县:永兴(萧山区)、余暨(诸暨)会稽(绍兴)、上虞、始宁(大部分属上虞南部,史书上多以上虞代称)、剡(新昌、嵊州)、余姚、句章、鄞、鄮(后四县今属宁波市)。人口348014人③。所谓“一好名县”,“名”是名望好;“好”是指地理位置好,自然风光好,自然资源好。从这些条件看,10个县中首推会稽,其次上虞,第三数余姚。但会稽向来是王、谢后人的“地盘”,他心中的“理想王国”实际是指上虞,只是尚未晋入升迁之际,不能明说而已。

 

更有意思的是陶弘景在给从兄写信的前一年,即齐永明八年,实际上他已经亲身到过一次浙东,直到上虞陈溪,从中可进一步佐证“浙东一好名县”指的就是上虞。

齐永明八年(490),他在京任职,请假“东行浙越……处处寻求灵异,到会稽大洪山,始宁岐山(一说晁山,无考),(上虞)太平山,谒居士杜京灿……游二百余日乃还”。

“杜京灿(产),钱塘人,闲意荣宦,专修黄老……与同郡顾欢憩始宁东山开舍授学……后于日门山(陈溪太平山别名)聚徒教授,陶弘景作《日门馆记》……”④

这位不想做官的杜京产先在始宁(上虞)东山讲学,陶到东山时,杜已去太平山;陶即赶赴太平山,终于见到了当代大学问家杜京产。

陶弘景此次到太平山,可以说三喜临门:一是见到了仰慕已久的“杜博士”;二是体察了他的同乡“先师”炼丹的地方;三是饱赏了陈溪一派大好风光。

他的《日门馆碑记》云:“日门馆者,东霞启晖,开岩引烛,以为名也。先是吴郡杜徵君……爰以此处幽奇,别就基址,栖集有道,多历世年……”⑤

要问陈溪风光怎样的幽,怎样的奇呢?假如你驱车从上虞市区沿百岭公路到丁宅地界,从车窗的右侧望去,一马平川数十里,这就是古始宁盆地的一部分了。再向东南沿下管溪过下管镇,就到了陈溪乡。沿溪而行,左有狮子山,右有马山、象山。车到陈溪口,前行百许步,豁然开朗,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;高山环抱,清溪回流;青林翠竹,漫山遍野。遥想一千五六百年前的南朝时期,岂不是古木参天,阴翳蔽日,鸟兽成群,“但闻鸡犬声,茅茨不见人”,真一个“幽”字了得!

这里还有奇怪的象鼻洞、石笋山,高耸的棋盘岩和龙潭飞瀑,使人啧啧称奇。旧时有诗称“王谢堂前燕”,王导、王羲之的后裔,在寻幽探奇中,到这里落户生根,成为今日“达溪十里王”寻常百姓的创业始祖。⑥谢安侄谢敷在这里筑室隐居10多年。历代来游者如唐孔稚圭,宋陆游,元末明初的刘伯温、刘坦之,明王守仁……均有吟咏遗世,共话山川之美。

 

陶弘景盛赞陈溪风光,写过一篇奇文《答谢中书书》,很值得探究。

《答谢中书书》正文:

“山川之美,古来共谈。高峰入云,清流见底。两岸石壁,五色交辉。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。晓雾将歇,猿鸟乱呜;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,实是欲界之仙都。自康乐以来,未复有能与其奇者。”

译文:

山河的壮美,是自古以来共同谈论的话题。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,溪流清澈见底,两岸的悬崖峭壁,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。苍青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,四季常青。每当晨雾将要消散时,可以听到猿猴长啼,鸟雀乱鸣。每当夕阳将要落山时,那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。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!自从谢灵运以后,还没有人置身期间并且欣赏它的妙趣呢。

此段仅68字的短文,因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和美学价值,从2001年底起,已入选中学语文(第八册上)教材,影响所及,将使全国各地家喻户晓。而赏析它、研究它的人代不乏人。其中主要的疑点有二:一是题目中的“谢中书”是谁?二是这个“欲界之仙都”——人间天堂在何处?对这两个问题,众说纷纭,迄无定论。

六朝时期,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。”谢氏于西晋末年从河南阳夏南迁上虞,是东晋数一数二的世族大家。在朝做官的代有其人。这个“中书令”一说是谢徵(微、征),一说是谢览。

初中语文教材有注:“谢中书”即谢徵(500536),字元度,陈郡阳夏(今河南太康)人。曾任中书鸿胪(掌朝廷机密文书)。徵(征)、南史写作“微”。南京大学中文系王京洲先生则认为是谢览。谢览(477513),谢瀹长子,谢安六世孙,娶南朝齐钱塘公主,拜驸马都尉。入为中书侍郎,迁吏部尚书。卒后赠中书令。

笔者浅见,上面两种说法,后者可能性较大。根据陶弘景经历,该封答谢信,写于梁天监初10年以内(502512),其时谢徵年幼,处于孩提时代,不可能当中书令;而且,如前所述,陶弘景与谢览却是忘年的莫逆之交。

“欲界之仙都”又在哪里?

有人认为这个“仙都”至少具备两个基本条件:地形地貌像文中所言;康乐曾涉足游历过。

对此,文史界存在三种不同说法:一是陶弘景的家乡句容茅山;二是浙江嵊州石门山;三是浙江永嘉市楠溪江大若岩。

据永嘉市盛则纯先生实地考察,发现茅山没有“高峰入云、清流见底”的景色,主峰高仅372.5米,康乐也未曾涉足,可以否定。

嵊州市石门山虽是康乐游憩之地,但高山、溪流相距较远,景色一般,也应在否定之列。

永嘉楠溪江风景秀丽,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时曾游其地,并有诗作《登永嘉绿嶂山》等遗世。陶弘景亦曾在这里隐居过⑦。有人以为“仙都”应在此地。

笔者认为,对这样一个尘封千年之久的历史之谜,缺少具体的资料依据。应该首先对作者的生平经历、交游往来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剖析,避免以偏概全,进而作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。

据此,个人认为,这个“欲界之仙都”,地在今上虞陈溪乡。

首先,陈溪不但是康乐所到之处,而且是他家的后花园。

因为旧时陈溪与谢灵运始宁墅的北居章镇都在始宁县境内,两地相距仅四五十里,有舟楫相通,是康乐常游之地。谢灵运《山居赋》有“山上……虎长啸,猿哀鸣”句,可以想见那时“猿鸟乱鸣”的景象。虽然当陶先生于公元490年,经康乐北居乘舟到陈溪日门山,距谢灵运去世(433年)近半个世纪,但对康乐醉心于陈溪风光之情感同身受,所以在他68个字的短文中以“康乐以来”的13字作结语,符合情理。而且,论辈份,灵运还是谢览的从祖。

其次,对照短文所指景物,经查考,原有溪边“石壁岭”悬崖,因修筑公路,参天古木不复存在,“猿”亦早已绝迹。只是1963年、1965年,当地农民曾先后打死两只豹子。至于“高山入云,清流见底”,“青林翠竹,四时俱备”则景观依旧。

第三,前文述及,上虞原是道家先师们修炼的福地。

第四,上虞是“浙东一好名县”,而永嘉偏居浙南,并非陶弘景心目中的“终老”之所。

最后一点,陶之复信是给上虞东山谢安六世孙、谢灵运从孙谢览的,他们都是“性爱山水”的文学之士,所以才有许多共同语言进行交流“共谈”。

上述情况,尤其是最后两点,与浙南永嘉风马牛不相及。“仙都”所在非上虞陈溪莫属。

7417e0adf551497_w619_h405.jpg